陆清声-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发布者:于小青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696


姓名

陆清声


工作单位

海医大第一附院(上海长海医院)

职称

教授/主任医师

导师资格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联系方式

电话:13917292504

E-mail

luqs@newvascular.cn

  1. 个人简介


陆清声,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获中华外科青年学者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从事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主要成员之一,长期致力于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从机理人手,成果用于实践,解决临床难题,不仅显著提高了疾病治愈率,而且为主动脉疾病腔内微创治疗国产器具的进步与产业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地位与国际知名度。在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下肢动脉狭窄及静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主动脉相关疾病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军队、上海市及人才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项。201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13年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1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发表SCI论文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44篇,总影响因子160.76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9.895。发表中文论文通讯作者及第一作者50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项,完成成果转化1项。

二、主要学习与工作经历

1992.09~1999.06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专业学士、硕士

2003.09~2005.07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

1999.06~2001.07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住院医师/助教

2001.07~2010.08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讲师

2010.08~2018.12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018.12~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021.01~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三、主要科研工作与成绩

从事血管疾病专业,尤其专注于凶险的主动脉疾病。临床救治的实战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战,创新血管腔内微创救治技术,发明血管腔内微创救治手术器具,提高主动脉疾病及创伤的救治率。2017年获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1)十年磨一剑,跻身国际领先:历经十年研发,从体外实验到动物实验,从单中心临床到多中心临床,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分支型胸主动脉腔内隔绝移植物”,成功转化应用,2017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并批准注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国际首款临床应用治疗主动脉弓疾病的腔内器具,领先于国际同类竞争产品,同时成为军改后首批军民融合项目,市场价值1亿人民币。该产品解决了主动脉弓部疾病及创伤的腔内微创难题,被国际著名血管专家FrankVeith教授评价为“主动脉弓腔内领域的突破,是中国创造为全世界贡献的发明”。

2)技术创新,解决内漏难题:主动脉瘤及主动脉破裂腔内隔绝术近端内漏是微创腔内治疗失败的首要原因。在国际上率先采用瘤腔瞬间凝结技术,解决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近端内漏难题,使得术后近端内漏的发生率从10%下降至0.14%。相关研究发表在JEVT等杂志上。德国的DorotheeH. L. Bail教授在VascEndovascSurg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本中心在国际上率先使用的瘤腔瞬间凝结技术是治疗内漏的有效方法。此技术应用在主动脉创伤的瞬间止血,可以显著提高救治率。

3)方法创新,简化复杂手术:应用血流导向原理,在国际上率先使用多层裸支架叠加技术,解决了累及分支区的主动脉瘤腔内治疗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VSMedicine等杂志上。著名医学前沿报道期刊《MedicalDevice & surgical TechnologyWeek》认为提出的新理论“革新了血管外科的理念”。此观点被Naturereviews in cardiology作为腔内治疗主动脉瘤的新理论引用。国际血管外科学会(ISVS)主席ChristosD. Liapis 教授在《AnnVasc Surg》杂志中指出该技术治疗效果令人鼓舞,且更易于推广应用。

4)标准更新,减少致命并发症: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支架尺寸选择的原标准主要来源于主动脉瘤的标准。但支架过大也会导致主动脉壁破裂的致命并发症。经研究发现,主动脉夹层与主动脉瘤病理形态、管壁特性及腔内治疗原理均不同,根据管壁与血液力学特点打破历史沿革,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采用0%-5%的放大率治疗主动脉夹层,打破国际上覆膜支架直径选择比近端正常主动脉直径大15%-20%的传统方法,使得逆撕发生率从11.2%降至0%。同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心血管杂志JEVTJVS上。这一标准被国际B型主动脉夹层诊治专家共识引用,还受“心血管现代观点Co-Cardiology”杂志邀请,撰写特邀评述。

5)理念创新,突破腔内禁区:由于升主动脉夹层结构特殊,因此一直是腔内治疗的禁区。通过理念创新,应用短段覆膜移植物,精准定位,快速释放,从而成功治疗升主动脉夹层,打破了传统腔内治疗的禁区。成果发表于美国心脏学会官方杂志JACC上,是国际上微创腔内治疗该禁区的首篇研究论文。作为该杂志当年的“highlight”,被杂志主编AnthonyN.DeMaria教授及美国心衰学会主席BarryH.Greenberg教授等共同指出“这项成果为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效治疗选择”。随访结果于2016年发表于JACC杂志。国际此领域最著名专家,夹层腔内治疗的先驱斯坦福的DAKE教授评论到:中国学者攀上了升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之巅。

6)瞄准国际前沿,面向医学未来:提出通过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建立危重伤员抗休克复苏新模式,抢得“黄金1小时”的损伤控制救治时间,提高战创伤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获得全军装备军内科研重点项目:航母火灾事故中人员防护和救治关键技术研究资助。

在血管介入机器人方面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研发探索。从最初关注国外军队手术机器人的进展,发现血管介入机器人研发领域瓶颈,提出突破瓶颈的思路,申请相关发明专利,自筹资金试制,组装第一台血管介入机器人,并成功完成动物实验,2016年作为第一申请人成功申请全军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拔尖项目“战时血管伤机器人辅助介入救治的技术研究”,并探索远程控制机器人技术。

将增强现实技术(AR)应用于远程外科手术会诊,并成功救治多位主动脉损伤患者,2017年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上发表《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实现主动脉腔内手术的可行性探讨》。


、主要研究方向

   1.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

   2.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

   3.主动脉疾病临床研究

   4.血管腔内器具研究

   5.主动脉疾病腔内精准智能治疗


、有合作项目的企业、医院、研究所等,以及合作项目名称

1.奥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2.西安交通大学—血管影像自动识别研究





Baidu
sogou